古晋华文教育的开拓

华人的足迹来到古晋可追溯到道光咸丰年间(1821年左右)。1830年间,就有华人在石隆门开采金矿。由于早期前来古晋谋生的华人大多数是文盲劳工。生存条件也不佳,因而也没有计划长期逗留。所以也没有兴办学校的愿望。

时间的推移,南来的华人越来越多。在古晋就有数千人之众,也有的已成家立业。需要学校让下一代接受教育。

1841年白拉惹从汶莱苏丹接管砂拉越主权后,教育事业的发展分别由三个单位开办。即教会、政府及华人社群。然而,教会只是开办英文学校,政府开办英文和马来文学校,至于华校,只能由华人社群自力开办。

1870年,石隆门南坡地区首开一私塾。1875年古晋甘密公会开办以潮州方言为媒介的学堂,地点为现今大石路一带。1904年伦乐也创立了华校。1911年斯里阿曼也开办华校。1912年古晋福建公会主持设立了福建义校(现今古晋中华小学第一校的前身)。

古晋各地都纷纷成立华文学校,但是大家都各自为政,缺乏联系与合作,没有统一发展,所使用的教学媒介语也因各地而异。当时这些学校较大部分是由团体创设,其中也有一些社会贤达开办。这些学校包括,福建公会兴办的「福建学校」、潮州公会兴办的「民德学校」、客属公会兴办的「越光学校」、广惠肇公会兴办的「益群学校」、大埔同乡会兴办的「大同学校」、绍安会馆所兴办的「启智学校」及郭锡逢先生所办的「中华学校」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,民众意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,深知要负起民族的使命,就必须拥有德智体并重的人才。因此各自为政的办学概念就必须做出改变,否则难以应付环境的变迁。固步自封、唯我独尊的观念将会损害华社的团结和华文教育的发展。于是,各团体领袖设法打破当时帮派的藩篱,将当时各自为政的华校,改为统筹统办,统一向前发展的步伐。

古晋中华小学、古晋中华中学时期

1945年10月,古晋教育界人士首先建议,联合华人各社团及工商界人士,把各华校联成一体,发起统筹统办管理方式,以谋求华校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。于是,1945年10月17日,在广惠肇公会召开了文教界和工商界人士联席会议。会议通过并成立中华教育委员会,以统筹统办方式管理古晋华校。同时决定开办了五所华小,即现今的中华小学第一校、二校、三校、四校及五校。

当所有小学顺利开课后,彼等认为需要开办一所中学,好让孩子们有机会接受中等教育。于是,召开了华人社团代表会议。会议通过成立古晋中华学校校董会,统筹统办中华中小学。1946年1月15日,中华中学正式开课,校址设在站前潮州公会开办之民德学校原址,即古晋马提斯路。

中华中学创立的第二年,因受到世界性土产价格滑落,严重影响办学经费来源。因此在1948年校董会主席陈目林认为事态严重。决定扩大和改组董事会。并由当时注册的全镇华团即包括:福建公会、潮州公会、客属公会、广惠肇公会、福州公会、琼州公会、兴安公会、诏安公会、雷阳公会、中华商会、京果商公会、联商公会、树胶出口商公会共十三团体,共同承担中华中小学之办学经费,而化解了经济危机,维持和延续了统筹统办的管理制度。

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加,原址民德学校校舍早已不敷应用。1953年林郁初校长发动了筹建校舍基金活动,获得热烈支持,并筹获十五万元之巨款。1956年,在学潮发生之后,林郁初校长再次发起建校筹款活动,并获得殷商郭锡逢慷慨献捐盆岭之十四亩土地,充作建校用地。1957年中华中学盆岭路新校舍动工兴建。1958年初,东西两栋共廿间可是建峻。并在同年新学年开始时,所有高中部学生迁入新址上课。并将此新校园定名为中华第一中学。纯办高中部。原有的中华中学校园定名为中华第二中学,只开初中部。

中华第一中学开学后,黄庆昌捐献四万五千元兴建礼堂,1959年礼堂建峻,命名为黄庆昌礼堂。同时期,也完成了科学馆。一中第一期建设工程也因而宣告完成。

1962年12月,二中被强行关闭。为了容纳二中迁来的初中部学生,从此原本只开办高中部的一中,就成了一所高初中的完整中学。1968年在黄文彬的赞助下,建成了黄承恩图书馆。1969年,教育部取消了会考,因而自办校内考试。